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国家开始关注其监管问题。在这场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中,那些能够率先对AI进行良好监管的国家,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标准和法规,从而塑造利润丰厚且灵活的市场。
中国在AI监管方面保持了一定的优势。在四月份,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并对外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主要从明确条件要求、划定责任主体、形成问题处理机制和清晰法律责任几个方面为行业划定底线。外媒指出,中国自从2017年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以来,其AI监管专业知识已积累了整整六年。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对AI产品的信任度也比其他国家高出不少,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优势。Helen Toner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消费者对AI产品的信任度不足,那么你就不可能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欧盟的立法进程走在最前列。上周,欧盟推出了《人工智能法》提案,要求开发生成式AI的公司披露用于训练其模型的任何版权材料。该提案预计将在5月11日进行关键委员会投票,6月中旬进行全体投票。如果获得通过,它将是全球第一部综合性的AI法律。
尽管欧盟在AI监管立法方面做出了努力,但该法案也引发了专业人士对AI主权的担忧。德国研究小组Laion联合多家知名机构和开发人员,致信欧洲议会,对《人工智能法》中对AI开源研发的潜在影响表示担忧。他们写道,取消开源研发将使欧洲科学界和经济严重依赖少数外国和专有公司来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欧洲承受不起失去AI主权的后果”。
美国政府也在对AI进行积极监管。上周,美国政府召集AI开发领域的科技巨头到白宫会谈,并呼吁私营部门确保其产品的安全性。科技巨头们显然心存忐忑,不确定这场白宫宴的目的。在谈判桌上的地位对于取得先发优势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是第一时间关注美国政府动向的原因所在。在这场技术竞赛中,不论是欧盟还是中国都不会坐视不管。
总体而言,AI监管的竞赛将在未来持续发展。无论是建立监管机制,还是对开源研发进行调整,都需要国家力量和企业的合作努力才能在此领域取得优势。只有在规范发展的同时保留创新,企业和国家才能共同成长。